余宛如:臺灣創業能力認知,全球評比倒數第一

lighting-color8

立委余宛如於今(11日)總質詢時指出,我國在創業的國際調查評比中,對於創業的辨認與認知評比與他國相較明顯落後、同時以改善機會型動機的創業比例持續滑落,過去以中小企業政策扶持創業以創造就業機會的做法,在創新驅動的經濟裡已失去效用,應加以檢討。同時,余宛如要求行政院在「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中「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內,針對不同的創業階段強化創業知能與國際視野,縮短創業初期的學習時間,同時參考日韓「代代初創」的概念,研擬「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之配套措施—善用中小企業二代接班之產業尖兵,來完善建構創新創業環境之政策,以利順遂推動台灣產業之升級轉型。

全球創業評比,我多項指標落後

余宛如表示,臺灣自2011年開始邁入創新驅動經濟體,但根據2015/16「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指出,我國創業者在創業機會辨識及創業知能上相對明顯不足(創業機會的認知為 30.2%,全部60個國家中排名第48位,而對於創業能力的認知為25.4%,則位居於全部60個國家中的倒數第一位,在全球23個創新驅動國家中排名也為倒數第一位)之外,在創業動機部分,「改善機會型動機」有明顯地下滑,由 2014 年之 66.04%降低至 56.5%,而「需要型動機」則同步上升,由 2014 年之 13.26%升高至 14.9%,換言之,創業者是因為受到機會的吸引,為追求更多的自主性而投入創業的比例在下降,而因為沒有更好工作選擇而被迫去創業的比例在上升。其他一些創業相關的評比,甚至落後以效率驅動的國家,像是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等,在在顯示台灣創新創業的環境有待改進。

img_2782

上圖:全球創業觀察報告,有關感知創業機會與感知創業能力的評比

創業討論焦點,多忽略B輪

余宛如細分創新創業階段指出,一般談到創業,多集中於「種子輪」與「天使輪至B輪」的兩階段論。「種子輪」階段多討論如何增加啟業家數、加快成長速度或提升生存品質;「天使輪至B輪」多聚焦於如何找到適當團隊、適當跑道、如何無縫或快速地切換跑道、如何縮短跑道、如何跑得更遠等等,但是「B輪」這個個別的中間階段卻鮮少有人去分析與關注。在台灣,「B輪」的中間階段,最常出現在企業二代傳承的階段,很多一代企業家,掌握市場成長契機,開創企業穩定的基業,讓企業從「種子輪」發芽,又從「天使輪至A輪」去發展,但因為經營觀念保守、市場行銷不足、競爭者崛起等因素,企業不復以往高速成長進入高原階段。在二代接班後,要思考的就是偏安,或者繼續往「B輪」的階段去挑戰。

創業初期,幫助新創團隊縮短學習時間

在加快「種子輪」的成長速度與生存品質上,我國與國際新起的產業上,存在巨大的落差。以矽谷為例,矽谷的企業在過去數十年間已經歷經多次產業轉型與更迭,人才在產業更迭的過程中,快速歷經各種磨練與提升,多次創業家所在多有。創業者與團隊的豐富經驗,更是吸引國際資金與人才的要素之一。但是台灣目前的創新創業狀況,高階有經驗的工程師寧願留在大企業不願意出來,新創企業的創業團隊年齡偏輕、經驗與技術不足,除了遠程來說改善創業環境,讓人才從大公司流出外,短期內能做的,是盡快縮短台灣創新創業團隊的學習時間。

B輪作法可參考日韓代代初創

此外由「B輪」成功的機會,其實不遜於一般創業者「天使輪至B輪」成功的機會,因此日韓針對這類「啟業」或「起業」的型態稱之為「代代初創」,如果能夠結合數個一般新興或網絡創業者,促進網路化,引領商業模式或是技術創新,其實更可產生更大的跨界綜效。余宛如認為,以臺灣目前創新創業的環境,要能出現破壞式創新的新創實屬不易,但是對於這些握有資源的135萬中小企業,其中超過40%為經營年限超過25年的老兵,如能有貼合的政策推動,勢必會加速台灣經濟創新轉型的步伐。

創業創業政策應將中小企二代接班納入

新政府推出「亞洲∙矽谷推動方案」,著力在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甚巨,其用心也讓人期待,但卻獨漏了中小企業二代接班的產業尖兵,變成盲點。因此余宛如委員在總質詢時,除了提出針對新創的年輕團隊,不僅要讓創業者有機會提升國際視野,在新創所需的人才培育上,學習矽谷創新的技術與經驗是一樣重要的,像是邀請Google資深的工程師來台短期授課,分享做法與經驗,幫助臺灣新創團隊縮短學習時間,解決一般新創企業遇到的痛點。同時,也要求行政院研擬「五加二」創新產業計畫之配套措施—善用中小企業二代接班之產業尖兵,來完善建構創新創業環境之政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