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創業評比落後國際,創新教育專家給建議

img_5333_%e5%89%af%e6%9c%ac

立委余宛如日前指出台灣在「全球創業觀察」相關評比落後,因此今日(14)於立法院舉辦「亞洲.矽谷:如何培育在地新創人才」新創座談會,邀請開放個人經驗平台IOH創辦人莊志超、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Fitmily親子動家庭體適能創辦人詹益鑑以及新創事業人才培育學校Alpha Camp行銷總監劉富琪針對創新創業教育現況分享經驗與觀察,並廣邀立法委員鐘佳濱、教育部、科技部、行政院科技會報、勞動部、經濟部、國發會、僑委會與民間加速器跟育成單位,一同探討相關問題,檢視新政策是否真的貼合時代脈動,且能回應新創產業所面臨的人才挑戰,希望善用立法院的平台,期待能為台灣奠定好創新創業人才的根基。

余宛如:創業指標落後,創新創業人才有待提升

立委余宛如表示我國「全球創業觀察」的國際調查評比中,對於辨認創業機會與創業能力認知評比與他國相較明顯落後,甚至倒數第一、同時以「改善機會型動機」的創業動機持續滑落。因此要求行政院在「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為主軸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中,針對不同的創業階段強化創業知能與國際視野,縮短創業初期的摸索學習時間。

葉丙成:公部門別看到公司像看到鬼,應善用民間力量

在台灣推動翻轉教育行之有年的臺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強調,創新就是要做沒有人做過的事,法規上體制內的事情都是正面表列,這樣不可能創新,並建議在審計、會計法規、學校研發技術轉移、學校系所學歷以及大學業師的管制上進行鬆綁,從嚴解釋法規將會扼殺許多創新機會,將許多把關機制鬆綁、交由市場自然淘汰,而政府部門往往一提到公司就像見到鬼一樣,應該要與新創合作、善用民間的力量。

莊智超:育成中心是經營場域而不是空間

IOH開放個人經驗平台的創辦人莊智超認為,台灣大部分的學生都是指考後才思考要去哪個系所,匆促的決定人生,不該是教育的目標,必須改變這個問題。此外,為因應現在變化快速的時代,法規必須要鬆綁,政府與民間應策略合作,整合公部門的育成中心。唸建築系的莊智超認為,育成中心不是經營空間,而是經營場域,讓資源流動與生態系健全。對於社會企業,各項法規與稅賦,勞動法規配套,不該以一般企業的標準要求社會企業。

劉富琪:邀請跨國網路公司來台設立R&D中心

台灣第一間新創事業人才培育學校Alpha Camp行銷總監劉富琪認為,台灣新創企業創投投不下去,主要原因是創業團隊的創業知能不足。因此Alpha Camp以培育新創團隊與創業的人才為主,帶領學員學習新創企業的技能、了解新創的挑戰、培養克服問題的技能…等。劉富琪建議政府可邀請跨國網路公司來台設立R&D中心,增加本地優秀人才工作機會,吸引海外工作者回台。補助中小企業應用不是用KPI去衡量而是用計劃的完整性、政府的政策應該連成一氣。

詹益鑑:全民創業不需鼓勵、但扎根創新需要改變教育

從事創業輔導多年的Fitmily創辦人詹益鑑指出,政府政策通常只有四年,政策延續性與民間企業相較,通常較低,因此政府應該要想,如何成就民間做更長更遠的事情,此外,要讓政策可以犯錯,犯錯後檢討改進。詹益鑑語重心長地表示,後端的創業培育通常改的有限,而創業往往只是一小群人,鼓勵全民創業是危險的,但是台灣很需要鼓勵創新,而這往往要從教育扎根。開放教育的選擇權、創新創業教育重任的比例不該放在教授身上、推動「learn by doing」、改革分流教育…等,才有可能成就一個開放創新的教育文化。

中企處:創業能力認知培力,預算只有三千萬

教育部回應表示,教育部內部非常注重鬆綁的問題,已經召開多次會議,討論教授創業資格、技轉…等議題。勞動部也回應現已有相對應的預算科目,培力在職人員報名網路技能進修課程。但是向來與青年創業執行最相關的單位中小企業處表示:創業政策應該更新的地方很多,中企處都盡量做,但創業能力認知培力專案,預算只有三千萬,嚴重不足。剛好呼應與會一些單位提到的預算配置比例失衡的問題,難以改善創新創業的做法與現況。

立委余宛如認為,國際評比的結果,表示過去作法已經失去政策效力,應從教育、勞動力創新、創新創業培力著手。余宛如強調,台灣面臨亞洲各國搶人才的急迫情況,有什麼水池養出什麼樣的魚,不能怪創業者做小。政府間應有整合性的對話、通案的檢討,如何避免有責的單位沒有錢沒有權,預算配置不當的就該調整。

會末余宛如作出以下幾點整理與決議:

1. 今天聽到很多平台之間,在資源配置和計畫上是沒有整合、對話的。希望在兩個月,能完成通盤的檢討,讓大家知道有什麼樣的平台或方法,能完成官方、民間、學校之間持續的整合與對話。

2. 台灣民間的創新能量是在的,問題是環境不好。相關各部會應該啟動討論,政府的預算資源配置,該怎麼樣花在刀口上,來回應這些問題。尤其是GEM報告當中,我國在創新機會的認知能力上,居然名列最後,這不只攸關國際聲譽,更是台灣產業非常迫切的問題。

3. 關於法規鬆綁、教師兼任和技術轉移等等,既然教育部已經啟動討論,希望一個月內提出報告,說清楚現在在討論哪些議題、進度如何、朝什麼方向發展。

余宛如認為,以上是短期可以先處理的,今日會議中還有許多建言,長期仍會持續推動與追蹤,讓政策更貼近社會需求。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