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社企行動方案推動成果,盼多元組織併肩發展

img_3312

社會企業請益之旅啟航

上會期,我舉辦一系列的「國會咖啡館、社創新思維」講座,打造國會與社企間的交流平台,期許新國會也能更理解社會企業在台灣的發展,也讓社會企業與國會多交流,一起共同解決社會問題,面對國際社會與環境變遷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一系列的講座,已經接近尾聲,近期,我開始踐行第二波的計畫—社會企業拜訪之旅,希望進一步傾聽各界對於台灣社企發展的期許,凝聚社企發展的共識、描繪新藍圖。

長期研究社會企業、行政管理學、非營利組織與管理的鄭勝分教授,是我第一個請益的專家,我以1.「身心障礙者社會企業」、2.「政策工具對社會企業發展之影響,及政府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向鄭教授討教。鄭教授曾著有「非營利組織商業化到社會企業化:身心障礙者就業模式的轉化」、「庇護工廠轉型社會企業之研究」與「補助或投資?政策工具對社會企業發展之影響」等探討台灣身心障礙者非營利組織發展轉化的研究,不僅是其中的專家,更是探索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的先驅研究學者。

社會企業是一種選項,並非所有的NPO或企業都適合轉型、發展社會企業。

鄭教授一開始就轉述有身心障礙者團體認為我只推公司型的社會企業,我想這其中一定有所誤會!而且身心障礙者團體認為過去政院推動社企,是要庇護工場轉型,但庇護工場是為了要讓弱勢身障者有就業機會,不應該轉型成社會企業。引述鄭老師的文章,社會企業有許多不同界定,從歐洲觀點,社會企業強調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精神,以解決身心障礙者與弱勢族群的失業問題,例如英國的The Big Issue,即為街友創造工作機會,協助他們重回社會;而從美國觀點,社會企業除偏重以商業 收益補貼非營利組織的財政缺口外,也是一種新型態的社會投資(social investment)模式。檢視歐美文獻,常採取雙重底線(double-bottom line)觀點,將社會企業視為融合經濟與社會兩項指標之混合組織(hybrid organization),故在組織定位上,社會企業不等同於既非屬傳統非營利組織,亦非企業或社會經濟部門,乃是一種新型態的組織型態。

社會企業對我來說,更是一種動態模式,兼容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與公司組織社會化的過程。因此要談社會企業,必須要秉持「社會包容」的核心價值,在兩種不同組織型態發展的不同方向上思考,而不能有所偏廢。此外,我一向認為不應該強迫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社會企業。更何況組織轉型除了要有適當的能力建構,更必須在心態上調整好,否則轉型也未必成功。

那庇護工場是否有發展成社會企業的需要?鄭教授指出,對於身心障礙者團體而言,庇護工場保障弱勢就業,是依產能核薪,因此庇護工場的運作是將勞動條件與勞動薪資切割,並不受勞基法的基本工資保障。而實際上低功能的身心障礙者要能達到庇護工場的生產要求已經非常艱鉅,要培力到正常企業上班,更是難上加難,現在身障法雖鼓勵一定員額的企業進用身心障礙者,但更多的企業礙於進用身心障礙者帶來的組織差異,寧可繳交罰金,雖現有特例子公司,但依然推動不易。因此發展社會企業並非取代以社會福利出發的庇護工場,而是應該是讓高功能性的身心障礙者,可以有機會符合勞基法的保障範圍,依照自己的能力取得合理的薪資,給予身心障礙者一個更彈性、更多元的就業機會與選擇。

我想,許多NPO在思考是否轉型為社會企業時,確實都會有許多疑慮。但我仍希望大家了解到,社會企業是一種選項,並非所有的NPO或企業都適合轉型、發展社會企業。但在現行諸多NPO面臨營運困境的情況下,也應該思考如何翻轉弱勢觀點,以更積極的作法創造社會價值,達成社會永續。

回顧過去社企行動方案,展望台灣社企發展的未來

除了談及身心障礙者社會企業的議題,鄭教授檢視過去社企行動方案,提出一些看法:
1. 社企行動方案的資源都在經濟部,資源不應該都在經濟部,而KPI的設定也不應該是在社企家數上。
2. 社企行動方案只有幾所大學感知,但是許多大學、甚至有社企課程的學生都不知道,如何讓相關課程的學生參與?
3. 社企行動方案真的讓學生因此而做社企嗎?
4. 為何不善用勞動部各區分署的資源,深入到各地推動社企?

回應第一個問題,社企行動方案的資源不是都在經濟部,像是勞動部也做了很多國際社企論壇與參與國際社企峰會的工作,還有其他部會也有投入資源推動社企,只是經濟部辦了很多的活動,讓大家以為資源都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這裡。當然也有人對政府推動社會企業把舉辦活動當作KPI並不認同,但是要看是辦什麼活動,如果是社企經營知識交流、跨界產業經驗交流、資源媒合…等,這些都是能夠讓社會企業成長的活動。只是除了上述活動,要深耕社會企業的發展,當然是不足的。

回應第二個問題,如何釋放學校長久以來的社會問題研究能力,透過社會創新的教學,激發社會企業創新創業的點子,逐步實踐,一直是我在思考的。目前有許多學校單位都成立了社創或是社企課程,讓學生們進入田野,培養社創的能力。未來如能連結學校「社會問題研究」的能量、帶領學生了解社企、同時提供學生動手做的機會,進而釋放學校的學術研究,作為社會企業發展的社會資本之一,更是不可或缺。

回應第三個問題,社企行動方案讓很多學生對社會企業產生興趣,但是透過這個方案而真的動手做的,目前非常少,很可惜大部份都是只看不做。不過政府目前有幾個方案,像是農村洄游二次方,讓許多有機會接觸農村的大專生,有了動手實踐的機會。或是勞動部舉辦的比賽,讓有意願的人至少有機會一試。但是這些好不容易點燃的火種,如何讓他們燎原,是下一步應該用力的課題。

回應第四個問題,勞動部已有多元就業方案,深入台灣鄉鎮社區。尤其多元就業方案經濟型專案,雖鼓勵具備產業發展的前,。但該專案本質還是為了促進就業,以減少失業人口,比較類似社會救助、以工代賑的概念,雖有營運不錯的,但數量也在衰減中。因此勞動力發展署各區分署雖是很好的媒介,但專案的本質、定位與做法,可能都要調整。

最後,鄭教授認為經營社企是有風險的,新政府必須要了解社企能夠成長的原因,檢討過去推動的優缺點,解決社會企業發展的問題,不要盲目跟隨過去政策為了做而做。他也指出社企推廣活動,應該讓民眾看見的是社會影響力,而不是產品而已,不同型態的社企應該要再一起推廣,避免讓人覺得社企只有公司型的社企,如有一張全台的社會企業地圖,或許能讓大家更了解台灣社會企業的地區分佈。

接下來,我將持續密集的進行請益拜訪之旅,期望能透過交流,和大家腦筋急轉彎,一同想想社會企業在台灣扮演的角色。如果大家對於社會企業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給我,或者和我們辦公室聯繫。社會企業的發展需要你、你、你的參與!請不要吝於提供我們意見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