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活化、市集與小微創業的新生之道

12790039_1182346575116525_1272312511_o

「與林靜儀委員(左一)、中興大學農村規畫所助理教授董建宏、我、光明頂創育智庫創辦人洪大倫一起參訪審計新村」

我認為目前散落在台灣各地的市集、市場裡的擺攤生意,風貌其實與過去很不一樣,充滿了活力與新鮮創意,是創業議題裡的「小微創業」。這種小微創業,在文化面向上,可能是新文化或是次文化的源頭、或是透過群聚效應,創造在地文化認同 ; 在經濟面向上,因為進入門檻較低,提供了較多創業、就業的機會 ; 在社會面向上,不僅成為另一種社會自造的安全網,更可能是社會創新的搖籃。事實上,有思考與策略的打造「小微創業」的環境與法規,不僅有利於在地經濟的活躍發展,更能孕育創新的環境。

日前受邀與林靜儀委員、黃國書委員,於審計新村與一些創業者座談。為了保存審計新村老舊建築與活化,在各方努力爭取支援下,逐漸展現了新風采。在審計新村裡,除了一些做手工創作的青年創業者外,也有擺攤的媽媽,在孩子長大、丈夫的鼓勵下,來到審計新村販售自己的作品、自我實現。但是保存、活化仍然還有許多挑戰。除了周遭公共區環境衛生的問題上,有積極的小農,希望能夠開展更多的通路,也有青年,談及政府補助的流程應該更透明,像是評審應該被公開…,也有因為被法規限制,目前組織登記無法登入一些網站…等。這些林林總總的問題,有些可以以公部門資源輕易地解決,有些是在創新創業思維上與經驗上的問題。

12077205_10204762917027480_1004487078_n

大部份的政府法令,很少有針對「小微創業」的專法,不外乎認為這是攤販、市集,不是驅動經濟成長的主要產業,或是以不「合身」的方式處理。而在空間上,傳統都市規劃部門的眼裡,資金多集中在辦公大樓、超市、高級公寓和酒店的開發,對於老空間、市集本身的改革往往太慢、投資太少。小微創業,事實上潛力有時不可限量,像是台灣品牌「阿原」,如今年營業額達六億台幣,當初也是在市集擺攤開始。英國知名國際芳療品牌「Neal’s Garden」,當初也是窩在傳統市場裡的一家小店,現在在世界各地鋪點。小微創業共造空間的社會影響力,在台灣也逐漸顯現,像是在台南的「正興街」。在倫敦的「Borough Market」,更是透過一群食物的小微創業者,變身成一年吸引500萬國際觀光客拜訪的美食市場。

審計新村這個空間活化的目的,目前看來的問題,是跟小微創業者的發展,仍未扣合起來,一來,不是只招人進來進駐、擺攤,市集辦一辦,就能夠創造集體的認同感與空間的象徵性 ; 二來,審計新村希望成為青年的文創聚落,但是到底聚落是什麼?KPI只是來的人數?還是營造這個空間生態系的豐富,形成上下游共存?這個聚落,會主動解決小微創業者遭遇的困難?甚至提供培力發展的機制嗎?因此,進駐審計新村者,可能得先開始嘗試先由內部、由下而上的,為這個空間打造內部的文化、標準,一定是先由人的合作、集體討論與共同成長,才有可能驅動空間的動能。目前看來,進駐的創業者各忙各的,進駐單位的標準也沒有訂出,更別說發揮它的社會意義、甚至成為一個社會性十足的地標。

政府往往在處理老廢空間時,看不見它們無形的價值,因此給的資源不足,就算給資源,也常常給錯方向,或是隨便交由一些單位得標經營,草草了事。事實上,無論是國內外、都已經有很多不錯的案例參考,讓執行成果更好。而未來在協助「小微創業」議題時,除了相關法規可以修正與放寬,更可以在都計上,就預先留小微創業的活動空間。而在釋放空間的招標上,除了要顧到交通上的配套,也應多邀請有熱情與經驗的廠商,不但能夠經營社群、規劃小微創業所需的培力機制,甚至是鼓勵進駐的小微創業者形成互助體,以強化空間的自治力,如此談活化,才不至於流落到大財團、大資金的開發思維,也為社會多預留了一個小微經濟發展的活水。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