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仁山主任的「政府應提升南台灣創新創業資源」,覺得心有戚戚焉。政府近年來對於「新創」、「青創」著力甚深,是有目共睹的。但在資源妥善分配上,是我這一個月所在關注的。讓我們以現行的新創園區設立狀況為例,看看現在的資源分配。
根據工業技術研究院的整理,中央政府總共有 6 處青創園區,地方政府則有 18 處。
從圖表中,我們先不去探究每個園區是否對於自己的「青創」、「新創」定位足夠清楚,光是數字上,就顯示出中央資源過於重於北部的問題了。
行政機關很容易會對青創有「北部先行,帶動南部」的傳統印象。覺得北部比較容易做起來,之後再帶動其他地方。但事實上,一來如我在上篇文章所述,青創應該要重視適地性。二來,即便南部往往不一定比北部沒有能力。只有給他們一樣的資源,他們可能會比北部更搶眼。而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藉由青創達到我們想要的地方創生、縮短城鄉差距。
南臺科技大學:傳產二代學生培力,整合新南向資源
最近,我很驚豔的一個南部新創組織就是南臺科技大學的創新創業育成總中心。有別於育成中心過去的傳統學術技轉功能或現在流行的學生創業,南臺科技大學著重在校友創業,但同時也提供了良好的創業學習環境給學生。在學生培育方面,南臺科技大學育成總中心主要從兩個地方著手:1. 明確學生創業培育對象 2. 國際資源鏈結。
南臺科技大學的王逸峰主任、何瑞文組長先依據多年經驗,歸納出會對創新創業有興趣的學生類型,進而推出了「來恩創業班」。這個班級以就讀南臺科技大學的商二代為招生目標,一來確認參加學生的意願與未來實踐可能性,二來也可以直接影響到台灣中小企業的轉型。
在這之後,學生能參與育成總中心舉辦的 ANCHORUP Forum。這是南臺科技大學育成總中心自行發起與籌辦的新創論壇,但是陣容完全不輸給北部或中央政府單位所舉辦的,甚至可能是新南向政策面最完整的新創資源鍊。不但有新創企業之國美稱的以色列國際行銷公司 Noa’s Mark(諾瑪國際行銷)協助培訓團隊如何打破阻礙,成功行銷國際。此外,還有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各大加速器、創投、新創媒體的支持。
這其實只是南臺科技大學新創生態系的一隅。南臺科技大學育成中心除了少數績優學生團隊,以 40 到 50 歲的校友為主。近年更加上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的新創蔗田育成中心,南軟、校友出社會後累積數十年的學經歷,再予以校園與國際資源的協助,往往能夠更實質幫助到當地新創發展。而這樣的循環同時也能夠挹注給在校的學弟妹。
成功大學C Hub:不滿足於小確幸,重產值帶動設計價值
朗朗上口的「台成清交」四大名校中,成功大學是唯一不在北部的頂尖大學。位於台南市中心,擁有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當地文化資產,又同時以設計、理工見長,成功大學在文化創意產業的表現,不負眾望。而這一切也與 C Hub 的前身 – 成功大學文創育成與研發中心有莫大的關係。
C Hub並不以此自滿。面對開始遍地開花的文創產業,他們反思,這一切是否真實帶給學校與地方產業改變。答案是偏向否定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暫時仍無法支撐一個地方的生計。而在這樣的小量下,其實也是無法將設計、藝術推到極致。於是他們決定另闢蹊徑。
C Hub 開始尋求不同台灣傳統產業與校友的合作,試圖將設計放入台灣傳統製程中,希望創造出異業合作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甚至創造出全新的材質,並在藉由此創造出全新的作品,並創造出循環經濟、產業轉型的經典案例。
除了鍊結產業,創造雙方加值之虞,C Hub 更致力於校內的學習風氣改變。他們開始透過專案教學來替代傳統的科系教學。藉由特殊課程的形式,去打破科系之間的疆界,讓歷史系、電機系、設計系的學生可以一同在一門課程中,完成一個專案。而這樣的方式,才能夠真正讓學生走出過往的框架,重新思考問題,並且帶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完善支持網絡、資源管道 避免改變中斷
在兩個案例中,我看見了南部育成中心不輸北部的格局。在資源少於北部的情況,他們仍然努力做到了在北部也足以令人驚艷的情況。然而,要完成這樣的成績,他們要承擔的卻比北部多。首當其衝的,便是支持網絡。
在沒有其他資源挹注與幫助的情況,南部的青年創業組織往往單打獨鬥,成果也隨時因人事異動等事終止。而地方政府事務繁多,往往缺乏相關政策的安排與關注,容易流於政策樣板。要如何達到賴清德院長提到的透過中央地方協力與地方創生,翻轉發展重北輕南、人口外流問題,只怕還需要更全面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