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到訪新加坡年度最大的新創活動Tech in Asia,遇到在Appworks的工作同仁與KK Fund的Partner Alan
對於新加坡,現在一般人印象比較深的大概是休閒賭場,還有環球影城;對有點年紀的人來說,可能是新加坡經濟的轉型,就是以前亦步亦趨的跟著台灣與香港身後,跟著台灣學輕重工業加工出口區,跟著香港學做國際金融中心等。但近年來,新加坡政府的數位發展戰略,成為新加坡超車台灣跟香港,乃至於世界各先進國家的重要關鍵。90年代前我們笑看新加坡,如今我們仰望新加坡,Why?
烏龜贏在按步就班、步步為營
新加坡的數位國家發展策略並非一步到位,他們的發展其實有很長遠的戰略規劃。從1990年開始,新加坡就思考著下一階段的國家發展,亦即所謂的The Next Lap新起點計畫,而當時他們想出來的大戰略方向,簡單來說歸納出三個字–智慧島。
而後,循著這個智慧島的概念去發想,除了前期需要發展資訊科技產業外,後來的Intelligent Nation 2015(iN2015)計畫銜接,從2006年到2015年的十年衝刺,透過這前後長達25年的深耕與鴨子划水,才真正落實新加坡的國家轉骨成功,並一舉超越世界其他先進國家,而這個成功,iN2015是最重要的環節。
iN2015其實主要在做的是所謂智慧城市的概念,但為什麼這個概念會成為新加坡趕超先進國家的重要發展環節? 其實,這是由政府主導,把計畫前期發展硬體資通產業的成果,拿來應用到市民生活的各個層面上,並藉此發展整個應用領域產業,如娛樂、教育、金融、醫療與觀光等,而在官方則主要專注在政府如何用這些硬體衍生出來的資訊資料來更有效管理一個城市。
轉變產業思維、從摸索中累積成功的經驗
而這個過程,就是從硬體製造的發展思維,轉向軟體創造發展思維的過程;把依賴製造賣產品,並期待國外能有更大出海口的思維模式,換成由自己來開發需求的思維模式。就是這個轉變思維模式的成功,使得新加坡更進一步升級,因為他們可以自己創造產業的出海口,舉凡跟人們生活、工作,乃至於醫療、教育與學習有關的內需市場,透過用數據化、科學化的方式就可以創造新的市場,自己創造出產業出海口,並把這個模式跟經驗出口到別的國家,創造更大的市場。
事後學別人轉換思維並不難,難的是事前的轉換思維,難的是看到願景。
1990年大家不能想像的事情,例如用數據分析來優化產品生產,管理存貨訂貨流程,乃至於精準定位消費者需求,又或者,用大數據來預測流感的發展,並事先投入防疫工作,以及運用數據與人工智慧,來改變百年的汽車使用模式,發展無人車技術等等。這些25年前大家不能想像的到的事情,卻要事前規劃出有利於這種產業發展的環境,真的需要大智慧,以及最重要的–對政策持續堅持下去的勇氣。一個政府能有這種思維轉變,看到願景,才是最國家發展轉骨最重要的關鍵。
未來來自於現在,高效率的行政系統創造英雄
新加坡的願景,可說來自於國家獨立時的困境,在沒有土地與水資源,以及強鄰環伺下,這個國家的論述展現了強烈的求生意志與不被忽視的渴望: 我們很小,所以我們需要貿易; 我們缺乏水資源,所以要好好珍惜…將這個國家逐漸推上國際貿易的中心。為了存活、甚至活得出色,政府機器努力搭上經濟發展的列車。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每五年持續的追蹤國際發展趨勢,思考新加坡未來應該如何佔據全球未來經濟活動中的重要位置,帶動著新加坡各部會制定政策,早早規劃願景、戰略與戰術。
在未來經濟委員會的擘畫下,新加坡循序漸進的,從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一路往創新密集的經濟邁進。政府營造親商環境不遺餘力,在新加坡投資,你會很快地跟新加坡政府建立信賴感,在這裡公務員分層授權,不需要等上頭指示才能辦事。招商引資的官員經政府特意外放,可能都曾經待過國外一段時間,具有國際觀,重視競爭力與效率,讓你覺得他聽得懂你的語言而產生共鳴。在特意打造新加坡成為HUB的努力下,政府會把知名的展覽、國際性的活動、國際性的組織、知名的國際品牌,通通力邀來到新加坡,在這裡很容易產生國際的連結。
為成為東南亞新創HUB,政府甚至以補助薪資的方式讓國際性的創投組織落點新加坡,把國際性的新創活動邀來新加坡舉辦,在新加坡的創投,可以看到最多國家、最多元的新創團隊,並經常與其他創投交流。政府也辦活動,像是贏得SBC加速器比賽,無論那個國家的新創,不僅有5000元新幣的資金讓他們到新加坡試水溫三個月,還有mentor幫他們調BP、連結資源,滿滿的Pitch機會讓他們接近天使。
許多人也會提到,新加坡政府招攬人才的努力。實際上這個政策立足在高齡社會的挑戰下,除了鼓勵生育外,政府決定開放人才與勞動力,彌補逐漸不足的生產力,避免經濟成長的因子不再,甚至衰退。為了打造國際人才願意居住的環境,政府甚至規劃了娛樂、教育、餐飲…等專區,鉅細靡遺,就為了滿足外國人的口味。儘管這個問題引起了不小的爭論,但是無論朝野議員,在維持新加坡經濟成長與生產力不墬的前提下,都盡量溝通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狀況。
該改變的是思維,該看到的是願景
來新加坡參訪的這幾天,剛好台灣特定媒體炒作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更是讓我有感而發。一帶一路,這種想藉著投資待開發國家的基礎建設,來把自己國內已經產能過剩、效率低落的產業尋找出海口,妄想著以過去猛爆成長30年的政策幽靈,來做為國家長期發展的規劃,殊不知這種硬體製造思維,最終必然沒辦法找到足夠的出海口(更不用說絲路帶上的國家多以沙漠、高山的天然限制,以及後天的人口稀少問題),是一個注定失敗的戰略規劃。中國的戰略規畫失敗我覺得畢竟是他國事務,但真正讓我覺得可悲的是,有很多台灣人認為我們應該要在這上面跟中國同流,搶所謂的商機。
坦然而言,在創新驅動的經濟中,台灣是落後與失能的。發展新產業的政策,或發想新的產業政策,數位國家也好、智慧島也好,我們雖然慢了一步,但以我們的資通產業硬體實力,以及受到各國肯定的專業人才培育能力,現在要急起直追並不困難,難的是有沒有政策願景、有沒有政策想像的能力,而行政組織僵化與保守,更是缺乏效率與執行力的原因。新加坡是一個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新加坡告訴我們,不是時勢造英雄,而是系統造英雄,向成功者學習,要學的除了成功者的思維模式外,還有小國為什麼強的道理,希望下次能有更多的時間來新加坡考察,也可以多了解一些他們打進國際產業鏈的故事,當然這又是另一個產業層面的思考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