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學校園的食物革命

人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進修食物人類學的宛如,未來每兩個月都會透過綠雜誌,把各類關於食物的見聞,透過綠雜誌帶回來給台灣的讀者。
下面這是二月號所刊載的內容:
文/圖 余宛如 Yu, Wanju

每個星期三當我走過學生活動中心的角落,都會看到一個長桌上擺滿各種果醬與手工食品,幾個學生坐在長桌後,被各種種子的大紙袋圍繞著,路過幾次後我決定上前一探究竟,才知道這個攤位原來是SOAS「Food Co-op」—一個由學生組成的食物社團,希望透過可信賴的管道取得好品質的食物並以合理的價格供應給學生。我想要支持一下卻發現好像不太對我胃口,因為都是我不熟悉的英國食物,也不知道怎麼烹調,所以買了一罐有機花生醬,價格果然相當親和,從此後我缺果醬或是紅茶時,在週三時繞過去看看,都可以在Food Co-op發現我想要的有機或是公平貿易的產品,有時桌上還會出現非常「家庭味」的手工果醬。

除了自願排班將來源可信賴的食物介紹給學生,Food Co-op社團在學校附近還有耕地,社員們自己栽種有機蔬菜,也學習烹飪,像是手工果醬往往是社課的成果。事實上,Food Co-op社團其來有自,在多年前,SOAS學生發動校園運動,抗議學校餐廳與「餐飲集團」合作,提供學生的飲食不但品質低劣、來源不明,而且破壞環境、剝削生產者。這個抗議行動雖然最後對餐飲集團沒有任何影響,但學校校務會議上卻產生了深且長遠的改變。現在我在學校商店內陳列的商品都相當的有「意識」,我不但可以輕鬆的購買到有機商品,還有公平貿易產品,而所有校內會議的咖啡與茶,一律都使用公平貿易的,更讓我驚訝的,是學校餐廳內供應的魚標榜永續生產。而週三的學生活動中心,越來越多食物組織的校園攤位出現。

不過,在英國,校園食物運動也在夾縫中求生。因為學生向來不注重飲食,而連鎖超商買一送一、送小禮物等行銷手段很容易討好預算不多的學生,而且學生往往擔憂學業與未來出路,並不關心食物的問題,所以早期英國校園內的食物運動,是因為環保運動開始的,學生從尋找在地的有機食材與商品,進而引進公平貿易運動,慢慢的明瞭食物的重要性。也因為如此,英國慢食運動組織抓到新的契機,積極推動校園內的食物運動,不但把烹飪帶入校園,教導學生如何煮飯、也推廣食材在地化、食材與環境的關係與食物背後的社會正義,許多學生不但反應相當熱列,開始積極與當地農民接洽、在校園內組成學生社團供應學生午餐、並自己動手做菜送給當地生產者表達感謝。而可親的價位,大致可以符合學生每週飲食的預算,也增加學生支持與彼此間的互動性,一些校方的管理單位也覺得他們應該提供給學生更多樣的選擇。

儘管英國現在的金融問題相當嚴重,但是大學校園內的食物運動卻不斷在成長,據Food Co-op推算,每週五小時的販售時間,大概有五百英鎊的收入。不過,餐飲集團在校園內的生意版圖在過去二十年來也不斷在擴大,每年近四十億英鎊的市場。一方面因為餐飲集團在宴會與會議服務上感受到景氣影響,而努力開拓校園市場,提供各種優惠的誘因給學校,另外一方面,大學校園的教育經費日漸緊迫,雙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共同創造了校園餐飲市場榮景。但是當學校餐飲把關者只關注預算時,影響卻是深遠的:學生付出的是健康的代價、低層生產者的生存權力遭受嚴重剝削、環境被破壞,唯一獲利的,只有日益具有規模經濟的餐飲集團,而為餐飲集團工作的勞工,領到的只是一個可以糊口的薪資,可怕的是,這個現象跟著全球化的腳步在世界各地散布,然而各國未必有類似英國大學校園內的省思。

英國校園的食物革命在全球歷史上不是第一次,美國在60年代開始就起步,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食物的問題依然未變,全球化反而加劇問題的嚴重性。反觀台灣,學校管理單位與學生會雖有些許的討論,實際上尋求投標的合作廠商時,是以能提供較多誘因、低廉的餐飲價位、與多樣化餐食為導向。這樣的食物供應鏈模式,變相成為餐飲連鎖集團連鎖事業,壓縮家庭式餐飲的生存、更掃除符合社會正義與環境正義的商品與市場之外、而學生三餐吃著「工業生產」的標準食材,學校置自身的社會責任與事外,這是社會與經濟共輸的局面,然而,這樣的改變需要從學生發動,台灣的學生何時才會開始產生對校園食物的省思?

推荐連結:
1. 關於全球漁業的問題,可參考「海鮮的美味輓歌」一書或「魚線的盡頭
2. 英國慢食組織
3. 不久前英國聯合政府宣布要砍大學教育預算,造成全國性的學生抗議運動,可參考BBC網路新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