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F 開放不是重點,重點是央行的心態!

22788713_1611734715558125_2475754799810975234_n
昨天可能是央行總裁彭淮南來立院備詢的最後一次,所以他大概期待所有立委對他歌功頌德一番,但是我好像超乎他的預期,又踩到他的痛點,結果他動員所有媒體,大砲打小鳥,斷章取義我的質詢要點,紛紛把 NDF 跟投機客畫上等號,也模糊了我的問政,不過不意外。

NDF 是「無本金遠期外匯契約」,是一個國際上非常常見的外匯操作金融工具(見圖),對投資人、外貿企業來說,NDF 的好處是無本金,因此投資、避險、套利的成本很低,壞處就是風險高,因為一旦做錯方向,槓桿越大賠得越多。外貿企業根據自己的貿易規模,操作低成本的避險工具,本來就要自負風險與避險費用,若是投機客,那賺賠自負也是剛好而已。

對央行來說,開放 NDF 的「壞處」是,當市場上有「大量投資人」往外匯單邊壓注時,只看漲或跌,那麼承作的本國銀行基於「央行的規定」,必須在即期外匯市場要買進或賣出對應的外匯數量,也就所謂的「拋補」。這種情況,就會在即期外匯市場產生失衡的壓力,就是一般所說的 NDF 對台幣升貶值有「助漲助跌」的效果。

簡單來說,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有人看漲,有人看跌,此時 NDF 商品根本就沒有造成銀行業穩定與否的問題,道理很簡單,跟股市一樣,有人買有人賣,效果相互抵銷,這種情況下,股市指數每天有漲有跌,對應到開放 NDF 的外匯市場,就是每天反應台幣的升值貶值而已,非常自然。而且,平常銀行自己也會透過 NDF來造市、套利,就像券商或銀行的自營部門買賣股票一樣,透過這些交易增加銀行的獲利,強化金融業的自有資本,對金融業經營穩定反而是好事。

如果有金融風暴,如 1997 亞洲金融風暴,在當時才開放不到三年的 NDF 被暫時禁止交易,這是可以理解的政策,而且央行有這樣的作為,不是英雄,而是本分。

2008 年金融海嘯,美英日等國央行做 QE 政策、中國做財政政策投入幾兆人民幣,都是基於同樣的政策治理邏輯。對金融市場有非理性的波動行為,本來政府就應該有所作為,央行更是不能袖手旁觀,這是基本道理。

從常識來看,如果有一個國家的央行,把 20 年前的危機事件,解釋成為現在的金融市場政策施行理由,有誰會認為這是正常的行為? 除非是集權國家。

禁止一個在國際上非常平常的外匯交易商品,為的是一個 20 年前的事件,我們的央行怕的,其實不是銀行業不穩定,而是負擔管理上的責任,怕的是台幣真正自由化波動後,每天央行要盯盤的壓力。

反過來說,乾脆關閉 NDF 這個市場,央行圖的是輕鬆的外匯管理,以及 20 年來央行在這個市場裡呼風喚雨,每年定期上繳國庫千億,而對行政單位產生的政治挾制力,這種政策思維邏輯,才是央行最令人失望的地方。

事實上,我的質詢是拿 NDF 質疑央行球員兼裁判,自己成為台灣外匯市場的大鱷,累積大量的外匯存底,每年上繳國庫1800億,然而追求高額的外匯存底,甚至可能是台灣過去二十年來低薪、炒房的元凶,來自這個世代的我身受其害,難道不該質疑嗎?

過去在我質詢 TRF 時,彭總裁曾經脫口說出那都是董娘惹的禍,卻不去看銀行如何用一條龍的方式圈套投資人,這次質詢彭總裁的意識形態如出一轍。一個人的意識偏見,可以挾制整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幾萬家的國際貿易企業,整整 20年,只因為那年他剛接任「怕到了」,這輩子就別想再開放,難道這樣我們應該認為是正常的事情嗎?

我期待未來,一個正常國家的央行總裁,能夠以健康的心態看這件事,並且持續往金融市場的正常化邁進。

補上兩篇作為參考:

外匯存底不是驕傲,是致命慢性毒藥

解密央行:彭淮南真是神操作?

原始動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