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上,在諸多關心社會企業的朋友們的參與下,「國會咖啡館‧社創新思維」系列論壇第二場「原住民族X文創藝術X社會企業」圓滿結束。我很高興能和關注原住民族現代藝術、同時也是誠美社會企業的創辦人陳百棟董事長,以及長期致力於推動原住民族權益的Kolas Yotaka委員,就原住民族產業如何透過社會企業推動,進行深度對談。
整場活動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Kolas委員所提到的桃園「媽媽桃」故事。原住民族有 6 成依賴農業為生,位於桃園拉拉山山區、種植水蜜桃的農民,多是單親家庭泰雅族的婦女,因為盤商剝削、經常血本無歸。為了能夠幫助山區水蜜桃農民免除盤商欺壓,時任桃園市原住民族行政局局長的Kolas,遍訪農民,說服大家一起用媽媽桃作為品牌,由政府來幫忙聯合行銷。Kolas說,部落裡經常有外來的志工、義工、或是協助者,但因為「有溝沒有通」,造成重重誤解與障礙。
Kolas的經驗讓我感觸良深。台灣有許多善良且富有愛心的人民,帶著滿滿的熱情來到偏鄉,卻在未能契合在地的需求與習性下,造成許多衝突,讓善心大打折扣,非常可惜。因此我非常強調「溝通」的重要性。透過溝通,理解每個人的需求、尋求最大共識,並在這個「過程」當中構築對彼此的信任。這些無形的「社會資本」累積,是我們在推動任何一項變革,最需要、也是最必要的力量。
社會企業,被認為是促進社會融合的有力發展方向,而社會融合是一種動態過程,用溝通累積社會資本、是社會融合的過程之一。世界銀行(World Bank)認為社會融合是2030年消除極度貧窮的核心原則,讓遭受社會排除的個人或是團體,因此可以參與社會,獲得選擇權、參與權、甚至獨立權與福利權,因此如下定義社會融合:
The World Bank defines social inclusion as the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terms for individuals and groups to take part in society.
Social inclusion aims to empower poor and marginalized people to take advantage of burgeoning global opportunities. It ensures that people have a voice in decisions which affect their lives and that they enjoy equal access to markets, services and political, social and physical spaces.
Social inclusion is a central tenet in the World Bank Group’s dual goals of ending extreme poverty by 2030 and promoting shared prosperity.
而陳百棟董事長在分享時,也提到誠美社會企業在協助原住民族現代藝術推廣時,遇到社會企業定義模糊、與原住民族溝通等困境。但他們不畏艱難,成功地連結許多原住民族藝術家,幫助他們站上國際舞台,延續了原住民族文化的能量,讓原住民的工藝,受到國際的喜愛。
摸索社會企業能在各個領域中扮演的角色,這也是我舉辦這一系列沙龍的原因。社會企業所追求的,是在營運的過程當中,將商業價值與社會價值融合在一起,避免日後因追求利潤而導致許多社會或環境問題。比如媽媽桃的案例,如果有社會企業擔任中盤商的角色,從中思考每個生產環節裡的勞雇關係、上下游廠商、消費者關係等,整體原住民族產業的生態系將更加健全。
在這次的座談會中,Kolas委員和陳百棟董事長都提供了他們非常寶貴的經驗。我們相信,社會企業的概念,能從當代社會排除越趨嚴重、病態叢生的經濟模式中,開創出一條不一樣的路。邀請大家跟著我們一起繼續思考、摸索,讓社會企業的概念在台灣更加茁壯。